一、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性
(一)農業增長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及其主要驅動力
全球60年來糧食增長中,谷物產量增長了3.4倍,年均增長率為2.2%。分國別看,中國是谷物產量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60年來增長了5.6倍,增長率達3.1%,為全球糧食增長做出了突出貢獻。
全球谷物產量增長主要來自單產的提高。從播種面積看,中國的谷物面積沒有增長,其他國家有所增長但增加幅度不大;谷物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是全球更是中國谷物總量增長的主要原因。糧食安全得到保障,才有了發展其他經濟作物和養殖業等高值農業發展的條件和基礎。
過去40年中國農業總產值(扣除物價因素后)年平均增長5.4%。同期,化肥、農藥、機械等農業生產投入年均增長2.4%,產出增長率減去投入增長率等于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即過去40年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率達3%,對農業增長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早期的研究也證明,1978-1984年間中國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了50%,主要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引起的。但中國的制度創新不僅有改革初期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還有改革中后期的土地市場流轉、社會化服務等。換言之,小農可以實現機械化,主要是依靠制度創新,特別是過去十多年在社會化服務方面的制度創新。
從1985年到本世紀初,經濟作物的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接近3%。研究表明,技術進步是這個時期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重要因素。但比較糧食、棉花、油料等作物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差異發現,在1995-2004年間,全要素生產率的年均增長率棉花要比其他農作物高1至2百分點,這是因為1997年開始棉花比其他農作物多采用了一種技術,即轉基因技術;轉基因棉花提高了產量,減少了投入,所以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更快。
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除了制度創新和技術進步外,市場改革和農業投入也極其重要。市場改革優化了農業生產要素配置,提高了生產要素利用效益,改善了農業生產結構,從而提高農業總產值與生產效率。農業投入,特別是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也起到重要作用。
(二)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性
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極其重要。首先,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是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提升的體現;只有不斷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農業產業才有活力。其次,是提升農業競爭力的最重要途徑,因為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有利于降低農產品價格,從而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第三,是農業永續發展的需要,只有不斷提升水土資源等所有要素的生產率,才能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第四,是確保國家糧食長期安全的根本保障,也是穩定物價的最有效措施。第五,只有不斷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才能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高效高質多功能的高值農業才有發展的條件。最后,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是農民持續增收的基礎。
二、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緊迫性
緊迫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近期我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呈現放緩的趨勢,特別是在最近的十來年其年均增長率出現明顯下降。其次,促進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也在逐漸削弱。就農業制度創新而言,農地改革影響潛力有限,農民組織作用如何,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就農業技術進步而言,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面臨巨大挑戰,已顯著影響農業技術創新能力,具體表現為企業成為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困難重重,種植業創新積極性受到多方面影響,沒有充分發揮政府公共職能和市場作用。就農業市場改革而言,其對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程度也在逐漸減弱。就農業基礎設施而言,雖然投資在不斷增多,但投資的成本不斷上升、邊際效應不斷下降。就農業永續發展而言,資源、環境及其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一方面,耕地不但數量減少而且質量也出現下降勢頭;另一方面,水資源短缺日趨嚴峻,氣候變化還將加劇水資源的危機程度。就農業生產要素而言,不但水土資源生產率增長緩慢,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農業勞動力生產率顯著偏低。中國農業要實現現代化、農業要成為有活力的產業、農民要過上體面的生活,必須大幅度減少農業勞動力,從而顯著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
如何縮小城鄉差距、工農差別,使農業勞動生產率等于工業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農業勞動收入等于工業勞動收入?在農業內部,就是要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加快高效高質多功能的高值農業發展速度,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與此同時,更為重要的是讓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從農業向非農部門轉移。
從未來農業發展愿景看,大幅減少農業勞動力不但任務艱巨,而且極其緊迫。據預測,農業GDP占比和農業勞動力占比將分別從2018年的7.2%和26.1%,下降到2050年內的3%和4%,勞動生產率即使到2050年農業部門還是低于非農部門;即使這樣,農業勞動力需要從2018年的2億多下降到2050年的3000萬左右,其中種植業約2400多萬勞動力,如果2050年還能夠保持18億畝耕地,平均每個勞動力也就70多畝。未來養殖業能夠全面向規模化方向發展,但種植業做不到。種植業將遵循“二八定律”,即20%的農民實現適度規模化,生產出80%的農產品;80%的農民向高值化、設施化、精細化的生產方向轉變,這些小農實現農業現代化,需要高效的社會化服務。
三、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政策建議
一是關注科技體制機制改革,這是“藏糧于技”是關鍵。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強化公共部門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使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深化農技推廣體制改革,提升基層推廣能力。重點關注三方面的關鍵技術:(1)生物技術:強化生物育種,近期推進轉基因玉米產業化;(2)數字技術:提升水土、勞動力、資金等要素的利用效率與生產力;(3)裝備技術:精準農業,提升所有生產要素的生產力,特別是勞動生產率。
二是提升水土資源生產力,這是“藏糧于地”是關鍵。關注耕地的數量與質量,特別是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和低產農田的改造。同時,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與生產力,著眼供給和需求兩方面改革。
三是大幅減少農業勞動力,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要加快總體經濟的轉型速度,通過推進城市化進程和發展工業與服務業,為農村勞動力創造更多的非農就業機會。
四是關注供給側的改革與創新,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優化農業經營主體、生產方式和區域布局;推進高效高值多功能的高值與永續農業發展;促進產業鏈延伸與增值;推進市場改革,近期實施“水稻小麥價補分離”政策,創造優質優價市場環境,建立高標準的收入補償機制。
(本文根據作者在“清華三農論壇2021”論壇上的演講整理,經本人確認并授權。)
清華三農論壇2021
“清華三農論壇2021”于2021年1月9日在清華大學舉辦。主題為“全面小康和鄉村振興”,結合“十四五”規劃,聚焦農村改革、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等議題,探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為探討解決中國農村問題的對策思路,交流農村改革發展的實踐經驗,展示農村研究的最新學術成果,農研院每年舉辦“清華三農論壇”,旨在加強農研院與國內相關涉農研究機構的合作,促進“三農”研究成果的交流。目前已成功舉辦九屆。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是清華大學校級科研機構,依托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建設。農研院圍繞“三農”領域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問題進行研究,致力于建設服務國家“三農”決策的一流智庫,培養涉農學科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繁榮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理論的一流學術研究平臺。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v26656.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