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金六環農業園的一排5個連片的塑料大棚里,“京采8號”番茄已經進入采收期。“這個番茄底部有綠果肩,就是老百姓說的‘青屁股’,這是高品質番茄的特點,說明‘番茄味’濃。”昌平區農業技術推廣站農藝師何秉青說。
種出高品質番茄,智能化的農業設施功不可沒。
“北京打造智慧農業高地,就是要打造應用場景,比如溫室的智能化生產,就是北京主抓的方向。”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在2021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創新大會上表示。
記者了解到,輕簡高效栽培模式,是北京“十四五”蔬菜產業發展的新方向,北京計劃在“十四五”期間,發展高效設施農業5000畝。
自動控溫、施肥,塑料大棚也能智能化
昌平金六環農業園里的這排塑料大棚,是北京市首個塑料大棚智能化生產單元。何秉青介紹,去年大棚已進行了黃瓜生產,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今年技術人員開始嘗試在這里種高品質番茄,“這樣一年可以種兩茬,種完黃瓜種番茄。這一批番茄是7月20日定植的,9月底開始采收,能供應到10月下旬。”
大棚的智能化體現在哪里?記者發現,番茄種植采用的是基質化栽培,兩條管子鋪在番茄根部,源源不斷地為番茄提供水分和養分。在種植基質里還插有一個傳感器,可記錄水肥、溫度、PH值等數據,便于種植人員隨時調整灌溉策略。
“傳統的蔬菜種植大都以經驗為主,就是同一株番茄不同時期結出的果實,味道也會存在差異。”北京農業技術推廣站蔬菜作物科科長徐進說,智能監控設備可以實時監測基質的含水量,根據數據實現按需灌溉,從而提高番茄的產量和品質,同時避免浪費水肥。
據介紹,這種“智能化生產單元”引入了農業物聯網技術,技術人員在辦公室就能對多個大棚的環境進行遠程監控。該模式還應用溫室智能調控、省力化作業等14項科技成果,將環境調控、水肥管理、精準施藥等技術集成,實現了地區可復制的蔬菜種植全程數字化管理。
坐在電腦前“干農活”,緩解田間勞動強度
趙春江院士此前表示,北京發展智慧農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農村勞動力短缺。“1981年,我們農村勞動力占全社會總勞動力的31%,現在低于25%,農村一個勞力一天300元都不好找。”
“未來,農業會出現更嚴重的用工荒。”徐進表示,他們通過調研發現,北京目前在地里干活的基本上都是老人,“50歲的都少見,以60歲左右的女性為主”。
針對這一現狀,“智能化生產單元”實現了輕簡化栽培,緩解了田間管理的勞動強度。“逐步把農民或從事農業的人的身份變成一種職業,可以穿上工作服在電腦前操作,干農活也可以成為藍領。”徐進說。
以這5個智能塑料大棚為例,每個大棚400平方米,整個番茄生產季需要約人工120個(6個人干20天),而現在只需要人工90個(6個人干15天),效率提高25%以上。此外,通過精準的水肥調控,果實品質也大大提升。普通番茄售價為3-5元/公斤,而高品質番茄售價為10元/公斤。
“我們現在是5個棚,如果技術成熟了,20個棚、50個棚,一套系統也能托管起來。”徐進說。記者在現場看到,工人通過手機就可對大棚的風口、風機、外遮陽進行控制。“但實際上,大棚室內溫度設好后,如果超過設定值會自動啟動遮陽或打開通風口。只有在特別惡劣的天氣才需要人工干預。”
建設成本低,適合一般農業園區
為什么在塑料大棚里推廣智能化,而不是直接建溫室?徐進表示,連棟溫室的成本較高,適合規模較大的企業,而塑料大棚建設成本遠低于連棟溫室,可以滿足一般農業園區的需求。
記者在大興區的宏福國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內看到,高大、透明的玻璃連棟溫室內,是一排排支撐著番茄藤的鐵架,一串串櫻桃番茄垂落下來。生產番茄的玻璃連棟溫室是密閉的,進入需要穿一次性防護衣,避免將病蟲害帶進溫室。
這也是北京推廣高效設施農業的一種,連棟溫室實現了工廠化生產,小個的櫻桃番茄產量穩定在30公斤/平方米以上,中大果產量達到50公斤/平方米。而普通設施內,小番茄產量只在5-6公斤/平方米,中大果產量在10公斤/平方米左右。另外,溫室內的水分利用效率及勞動生產率相比普通設施提高2倍以上,農藥使用量相比傳統生產降低55%。
但這種連棟溫室的一次性投入較高,只適合規模化、工廠化生產。目前,全市有4個具備一定規模的工廠化溫室蔬菜生產“車間”,總面積在500畝左右。
500畝是個什么概念?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統計的最新數據,全市蔬菜種植面積是38.6萬畝。
在全市占大多數的,還是一般規模的農業園區,以及大量的家庭農業種植戶。“一個大棚一次性投入大概在三四萬元,每年折舊費不到5000元。”徐進算了一筆賬,從效益上來說,一畝地每年可以實現節本增收至少9000元。
解決“蔬菜周年供應均衡”,北京計劃發展5000畝高效設施
近期北方地區,尤其是蔬菜主產地大范圍、長時間降雨影響,北京蔬菜價格一度快速沖高,據新發地市場數據,進入10月后,蔬菜價格出現連續上漲態勢,漲幅明顯。漲價品種以葉類蔬菜為主,如大白菜、圓白菜、油麥菜、苦菊、散葉生菜等。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院長范雙喜表示,葉類蔬菜容易受長途運輸、惡劣天氣影響,價格容易出現波動,因此北京應該擴大葉類蔬菜的種植面積。
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副站長、推廣研究員李紅岺表示,不僅是葉類蔬菜,北京推廣高效設施農業,也是為了解決“蔬菜周年均衡供應”問題。“簡單來說,人每天都得吃菜,這個月菜供應多、吃不了,農民會受損失;下個月菜供應短缺,價格又太貴,這就出現不均衡問題。”而設施農業不受氣溫和降雨影響,是解決蔬菜周年均衡供應的最佳途徑。因此“十四五”期間,北京將大力推廣高效設施農業,為首都“菜籃子”的穩定供應提供重要支撐。
據悉,北京市已出臺《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方案》,提出要新發展一批宜機化、智能化新型日光溫室和5000畝高效設施,打造3條蔬菜產業帶、3個高效設施農業片區,建設蔬菜產業10個萬畝鎮、100個千畝村、1000個百畝示范園,形成“三帶三片區、十鎮百村千園”格局,打造百億元產值的設施蔬菜產業集群。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種出高品質番茄,智能化的農業設施功不可沒。
“北京打造智慧農業高地,就是要打造應用場景,比如溫室的智能化生產,就是北京主抓的方向。”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在2021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創新大會上表示。
記者了解到,輕簡高效栽培模式,是北京“十四五”蔬菜產業發展的新方向,北京計劃在“十四五”期間,發展高效設施農業5000畝。
塑料大棚里的“京采8號”番茄已進入采收期。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
自動控溫、施肥,塑料大棚也能智能化
昌平金六環農業園里的這排塑料大棚,是北京市首個塑料大棚智能化生產單元。何秉青介紹,去年大棚已進行了黃瓜生產,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今年技術人員開始嘗試在這里種高品質番茄,“這樣一年可以種兩茬,種完黃瓜種番茄。這一批番茄是7月20日定植的,9月底開始采收,能供應到10月下旬。”
大棚的智能化體現在哪里?記者發現,番茄種植采用的是基質化栽培,兩條管子鋪在番茄根部,源源不斷地為番茄提供水分和養分。在種植基質里還插有一個傳感器,可記錄水肥、溫度、PH值等數據,便于種植人員隨時調整灌溉策略。
“傳統的蔬菜種植大都以經驗為主,就是同一株番茄不同時期結出的果實,味道也會存在差異。”北京農業技術推廣站蔬菜作物科科長徐進說,智能監控設備可以實時監測基質的含水量,根據數據實現按需灌溉,從而提高番茄的產量和品質,同時避免浪費水肥。
據介紹,這種“智能化生產單元”引入了農業物聯網技術,技術人員在辦公室就能對多個大棚的環境進行遠程監控。該模式還應用溫室智能調控、省力化作業等14項科技成果,將環境調控、水肥管理、精準施藥等技術集成,實現了地區可復制的蔬菜種植全程數字化管理。
番茄在大棚里采用基質化栽培,傳感器將環境信息傳輸到田間小型氣象站里,技術人員在監控室里就能查看。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
坐在電腦前“干農活”,緩解田間勞動強度
趙春江院士此前表示,北京發展智慧農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農村勞動力短缺。“1981年,我們農村勞動力占全社會總勞動力的31%,現在低于25%,農村一個勞力一天300元都不好找。”
“未來,農業會出現更嚴重的用工荒。”徐進表示,他們通過調研發現,北京目前在地里干活的基本上都是老人,“50歲的都少見,以60歲左右的女性為主”。
針對這一現狀,“智能化生產單元”實現了輕簡化栽培,緩解了田間管理的勞動強度。“逐步把農民或從事農業的人的身份變成一種職業,可以穿上工作服在電腦前操作,干農活也可以成為藍領。”徐進說。
以這5個智能塑料大棚為例,每個大棚400平方米,整個番茄生產季需要約人工120個(6個人干20天),而現在只需要人工90個(6個人干15天),效率提高25%以上。此外,通過精準的水肥調控,果實品質也大大提升。普通番茄售價為3-5元/公斤,而高品質番茄售價為10元/公斤。
“我們現在是5個棚,如果技術成熟了,20個棚、50個棚,一套系統也能托管起來。”徐進說。記者在現場看到,工人通過手機就可對大棚的風口、風機、外遮陽進行控制。“但實際上,大棚室內溫度設好后,如果超過設定值會自動啟動遮陽或打開通風口。只有在特別惡劣的天氣才需要人工干預。”
位于大興的連棟溫室已實現番茄工廠化生產。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
建設成本低,適合一般農業園區
為什么在塑料大棚里推廣智能化,而不是直接建溫室?徐進表示,連棟溫室的成本較高,適合規模較大的企業,而塑料大棚建設成本遠低于連棟溫室,可以滿足一般農業園區的需求。
記者在大興區的宏福國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內看到,高大、透明的玻璃連棟溫室內,是一排排支撐著番茄藤的鐵架,一串串櫻桃番茄垂落下來。生產番茄的玻璃連棟溫室是密閉的,進入需要穿一次性防護衣,避免將病蟲害帶進溫室。
這也是北京推廣高效設施農業的一種,連棟溫室實現了工廠化生產,小個的櫻桃番茄產量穩定在30公斤/平方米以上,中大果產量達到50公斤/平方米。而普通設施內,小番茄產量只在5-6公斤/平方米,中大果產量在10公斤/平方米左右。另外,溫室內的水分利用效率及勞動生產率相比普通設施提高2倍以上,農藥使用量相比傳統生產降低55%。
但這種連棟溫室的一次性投入較高,只適合規模化、工廠化生產。目前,全市有4個具備一定規模的工廠化溫室蔬菜生產“車間”,總面積在500畝左右。
500畝是個什么概念?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統計的最新數據,全市蔬菜種植面積是38.6萬畝。
在全市占大多數的,還是一般規模的農業園區,以及大量的家庭農業種植戶。“一個大棚一次性投入大概在三四萬元,每年折舊費不到5000元。”徐進算了一筆賬,從效益上來說,一畝地每年可以實現節本增收至少9000元。
解決“蔬菜周年供應均衡”,北京計劃發展5000畝高效設施
近期北方地區,尤其是蔬菜主產地大范圍、長時間降雨影響,北京蔬菜價格一度快速沖高,據新發地市場數據,進入10月后,蔬菜價格出現連續上漲態勢,漲幅明顯。漲價品種以葉類蔬菜為主,如大白菜、圓白菜、油麥菜、苦菊、散葉生菜等。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院長范雙喜表示,葉類蔬菜容易受長途運輸、惡劣天氣影響,價格容易出現波動,因此北京應該擴大葉類蔬菜的種植面積。
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副站長、推廣研究員李紅岺表示,不僅是葉類蔬菜,北京推廣高效設施農業,也是為了解決“蔬菜周年均衡供應”問題。“簡單來說,人每天都得吃菜,這個月菜供應多、吃不了,農民會受損失;下個月菜供應短缺,價格又太貴,這就出現不均衡問題。”而設施農業不受氣溫和降雨影響,是解決蔬菜周年均衡供應的最佳途徑。因此“十四五”期間,北京將大力推廣高效設施農業,為首都“菜籃子”的穩定供應提供重要支撐。
據悉,北京市已出臺《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方案》,提出要新發展一批宜機化、智能化新型日光溫室和5000畝高效設施,打造3條蔬菜產業帶、3個高效設施農業片區,建設蔬菜產業10個萬畝鎮、100個千畝村、1000個百畝示范園,形成“三帶三片區、十鎮百村千園”格局,打造百億元產值的設施蔬菜產業集群。
新京報記者 陳琳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v26656.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