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業是農業農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戰略產業。
農業農村部編制印發的《“十四五”全國種植業發展規劃》指出,十四五”期間,大豆要挖掘潛力擴面積,主攻單產提產能,多措并舉保供給。到2025年,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5000萬畝(折合大豆面積2500萬畝),擴大東北地區、黃淮海地區輪作規模,大力發展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力爭大豆播種面積達到1.6億畝左右,產量達到2300萬噸左右,推動提升大豆自給率。
2022年,農業農村部將支持西北、黃淮海、西南和長江中下游等地區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加快推廣新模式新技術,逐步推動大豆玉米兼容發展。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楊文鈺表示,現有玉米種植面積,如果80%進行帶狀間套種植,可多產大豆5544萬噸;即便是只有50%,也可多產大豆3465萬噸。
楊文鈺稱,應用該技術后,既增加農民收入,又在不減糧的前提下增加優質食用大豆供給。
具體來說,該技術通過高稈作物與矮稈作物、碳三作物與碳四作物、養地作物與耗地作物搭配,帶狀間作和套作系統土地當量比分別達到1.42和2.36(分別相當于1畝地產出1.42和2.36畝地的糧食);同時,應用該技術后的玉米產量與原單作產量水平相當,新增帶狀套作大豆130~150公斤/畝,帶狀間作大豆100~130公斤/畝;畝增產值400~600元。
除了研制出適宜帶狀間作套種的播種機、植保機及收獲機,實現播種、田間管理與收割全程機械化以外,該技術還根據復合種植系統中玉米、大豆需氮特性,玉米帶與大豆帶年際間交換輪作,自主研制了專用緩釋肥與播種機,優化了施肥方式與施肥量,一次性完成播種與施肥作業,每畝減施純氮4公斤以上。此外,根據帶狀復合種植系統的病蟲草發生特點,通過研發綜合防控產品,創制了播前封閉除草、苗期莖葉分帶定向噴藥相結合的化學除草新技術,農藥施用量減少25%以上。
值得關注的是,該技術將高稈的禾本科與矮稈的豆科組合在一起,二者的互補功能對抵御自然風險,特別是在耐旱、耐瘠薄、抗風災上顯示出突出效果。相對單作玉米或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后,作物根系構型發生重塑,既增強了根系對養分的吸收,又增強植株的耐旱能力;行向與風向一致,寬的大豆帶有利于風的流動,降低玉米倒伏。
楊文鈺稱,在經濟效益上,該技術有效彌補了單一玉米或單一大豆種植因其價格波動帶來的增產不增收問題。
具體來說,在保證玉米穩產的基礎上,增收一季大豆,粒用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較單作玉米在成本投入增加191.5元/畝的條件下,畝產值高563.5元、畝增利潤高372元;鮮食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畝均增效1300元,青貯飼用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畝增效1100元。
該技術的大面積應用,將來帶來突出的社會效益。楊文鈺提到,不僅可增加單位面積純收入,而且在玉米總產不減的同時,新增加的粒用大豆可緩解我國食用大豆供需矛盾;青貯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與混合青貯技術可為草食畜牧業提供優質混合青貯飼料;全程機械化作業可有效緩解農村勞動力緊缺的壓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在生態效益方面,他說,相對傳統玉米-甘薯套作,該技術減少土壤流失量10.8%、地表徑流量85.1%;相對傳統單作,帶狀復合種植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20%、增加土壤總有機碳7.24%、增加作物固碳能力18.6%;同時,利用生物多樣性、分帶輪作和小株距密植降低病蟲草害發生,農藥施藥量降低25%以上,用藥次數減少3~4次。
為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探索玉米大豆兼容發展路徑,挖掘面積潛力,提高單產水平,大力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新模式,近日,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四川農業大學組織專家,聯合編制了《全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模式圖》。
《全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模式圖》共7冊,分為西南地區套作模式、西南地區間作模式、西北地區間作模式、黃淮海地區間作模式、4:3間作模式、4:4間作模式、6:4間作模式,針對2-6行大豆和2-4行玉米帶狀模式配比,介紹了品種搭配、播種施肥、病蟲草害防控、機械收獲等環節技術要點,將為各大豆產區推廣應用該項技術提供指引。
來源:第一財經、種植業管理司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