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的四個要點,談談我個人的理解。
把握“穩”的基本原則守住、守好兩條底線的硬任務
從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全文來看,“穩”是總基調。由于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國面臨著“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了穩中求進的工作部署,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呼應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穩中求進的工作思想。
想要求“穩”,必須守好兩個底線:一是必須保證糧食安全,二是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而堅守底線的根本在于堅持“三新”:新發展階段就是國內大循環,新發展理念就是“兩山論”,新發展格局就是城鄉融合。但我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很多地方還是以工業化和城市化為主的老方式發展,以至于很多矛盾不能很好解決。
因為新發展理念和舊的理念有所不同。舉個例子,現在我們面對的外部的不確定性主要是全球化帶來的巨大挑戰;而全球化挑戰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全球過剩。近20年來,西方主要國家通過增發大量貨幣,導致大宗商品市場價格上漲。中央在面對這些全球過剩的挑戰時,開始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堅決守住守糧食安全和防止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
如何才能確保糧食安全?守住守好糧食安全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核心內容之一,最重要的舉措就是堅持黨政同責。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們一直強調黨委一把手負責,要求黨的各級組織承擔起國家糧食生產的具體任務,糧食安全不再只是農業生產部門的事。
怎么確保不出現大規模返貧?怎么才能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過“三變”改革重構新型集體經濟,從而盤活脫貧攻堅時期國家投入的大量設施性資產。在脫貧攻堅時期,國家向農村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于農村基礎建設,形成了數以百萬億元的設施性資產。這原本是為發展集體經濟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些資產沒有被盤活。現在要想讓農民,特別是脫貧農戶得到更多的財產性收入,就必須建立合理的財產關系,才能使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方法就是我們一直以來談到的“三變”改革。
發展縣域經濟需要金融創新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怎么才能讓農民獲得更多的產業增值收益呢?中央“一號文件”提到:統籌布局縣域經濟,由“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合作社進行“三產融合”運作。怎樣才能讓產業留在縣域以內?必須要對外部資本利益開展針對性的綜合改革,即針對資源要素及收益流失的原因,進行相應的縣鄉村三級聯合的鄉村建設行動,進行全域的、多業態的、質量效益型的市場體系建設。其中,以縣為單位的全域空間生態資源開發就是這個生態經濟體系在地化的主體內容。同時,發展縣域經濟要做好“金融下鄉”。過去有人認為土地不能自由買賣,生產資料不是完全市場化,所以即便是金融下鄉了也無法開展抵押借貸,只能做信用借貸;而信用借貸就只能搞小額,很難讓大量資金下鄉。因而中央“一號文件”再一次強調要做好金融創新。近年來中央提到要把期貨、保險結合在一起,比如通過保單可以抵押貸款,但是因為一般商業銀行的機構設在縣這一級,保單也下不了鄉。縣這一級則要面對一兩百個村和上萬個農民經濟主體,無法獲取到完整的信息,所以即使你有物業資產也無法去做抵押,這就需要使用金融工具。做好金融創新,解決金融下鄉的難題。
數字鄉村建設關鍵在于生產端
數字經濟是數字鄉村的重要內容但也是鄉村振興最大的短板。數字經濟頭部企業快速發展主要依靠消費者無償提供的個人數據打造了數據庫,但在農業領域,這些數字經濟的企業幾乎都不掌握生產端數據,因為生產端在農業,它是跟自然資源環境條件緊密結合的,無論它是植物還是動物,都是一個自然形成的過程,以至于生產端的數據收集比較困難,這就需要新的技術手段。比如一粒稻谷,它種在高山冷涼氣候帶,因為晝夜溫差大,養分沉積就大大高于平原地區。如果你對生產端數據沒有足夠的把握,就無法區別它的品質。因此,做生產端數據是鄉村經濟數字化的一個重要難題,不是簡單地找個團隊來做個開發就行了。因為十里不同風,我們在農村所收集到的各種各樣的數據,就像打造縣域經濟一樣得有個平臺。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溫鐵軍專欄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