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投1000萬流轉1000余畝 仍在虧損
2015年老徐帶著美好憧憬,返鄉創業,前前后后流轉了1000余畝地。6年時間總計投資1000多萬,目前依然處于虧損階段。
前期由于缺乏明確目標與先進技術,什么蔬菜都想種一點,導致產量非常低。經過6年的辛苦付出,芹菜和辣椒雖然得到了有機認證,但有機蔬菜量太小,達不到批發商老板的要求,銷路仍然是個問題。
半畝地收入5000元 不敢擴種
亳州市大于村的于大叔種植蔬菜已有30多年了,對于種植黃瓜、荊芥、西葫蘆、大白菜等蔬菜,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種植經驗。
他在黃瓜地里套種的半畝荊芥,每斤能賣到5元左右,畝收入5000元不成問題,但他一直不敢擴大種植面積。荊芥雖然經濟效益好,但畢竟是一種配菜,如果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價格就會下降,甚至會出現滯銷的現象。每年于大叔都會提前考察當地蔬菜種植基地,看一看荊芥種植面積,再考慮自己的種植面積。
家庭農場負責人 50畝地正合適
夫妻兩人經營五十畝地,早春種西瓜,秋季種辣椒,兩種作物管理要求低,不費人工,種植多年后西瓜甚至不夠賣。
夫妻兩人認為管理50畝地正合適,再擴大規模,人工和管理成本上壓力大,沒有五十畝地管理得好,產品質量可能會下降。
這些案例也只是農業中的冰山一角,大家在平時的種植銷售過程中,可以發現種菜有一個共同的規律:
“ 規模小的時候,即使遇到好行情,也賺不了多少錢,小康勉強,富裕難;當然行情不好的時候,虧損程度也不大,不至于傾家蕩產。
規模大的時候,行情高賺錢快;但菜價低迷的話,一旦虧起來,金山銀山都會賠掉。
更極端一點,遇到大的自然災害,不管規模大小,都得賠個精光,風險極高。”
種菜究竟多大規模才合適,許多種植戶有自己的想法。
也有人認為規模化種植在效率、物流倉儲、議價方面更有優勢。
其實大家都知道,“多大”這個東西,一定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因為在這當中,涉及了非常多的因素。真正的“規模”應該是適合自己特點與發展的,各位種植戶在考慮種植面積時,不妨將規模與以下幾個能力相匹配。
種植規模與勞動力及經營管理能力相匹配
小農戶做農業以家庭勞動力為主,在農忙時可以聘請臨時工,但不建議聘請太多長工。因為農業生產管理幾乎沒有標準可以執行,消極怠工是普遍現象。當你請了幾個長工,意味著你在給他們打工,因為你每年得支付每人幾萬塊錢,而他做的事能不能值那些工資還真不好說。
同時,種植規模也要依據自己的綜合管理能力來決定,有的人種植技術強,但不擅于管理;有的人技術不行,但幾千畝土地弄下來井井有條。所以做多少規模,一定要考慮自己的管理能力,或者說你的團隊管理能力達不到,千萬別蠻干,一定會做多虧多,即使有行情也幫不了你。
種植規模與經濟實力相匹配
規模越大,投資越多。做農業的風險本來就比較大,所以一定要考慮自己的經濟實力,切不可想一口吃成“大胖子”,做農業得慢慢來,急不得。不少農民在做小規模農業時賺了些錢,覺得不過癮,甚至借錢來擴大規模,結果不但賺不了錢,還倒虧進去不少,弄得雞飛蛋打,甚至一蹶不起。
種植規模與出貨量及市場行情相匹配
既然想通過種菜發家致富,當然是不能長期堅持一畝三分地,總得發展擴大。當擴大規模時就得考慮銷售問題,一個是自己到市場銷售,另一個是請收貨商收貨,兩者都涉及到出貨量的問題。太少的話,不能成車,收貨商也看不上。太多的話,成本會大大增加,銷售壓力也大。
所以規模大小要根據出貨量來定,可以一開始每天規劃一小車,接著一中車,再者一大車,再接著更多車,然后根據這個東西來計算種植品種和面積,能大大減少自己挖的坑。
種植戶也要充分考慮市場行情變化,靈活變更種植品種。如果上年價格高,很多種植戶就會跟風種植,導致供大于求,價格下跌;反之,上年行情不好,又會影響第二年的種植面積,導致產量下降,供不應求。種植戶可以根據蔬菜種子的銷售情況,預測當年的市場行情,因勢利導,制定自己的種植計劃。
種植規模與機械化程度相匹配
適度機械化是降低成本的最有效方法。然而面積太小不利于機械化的實施,一是難于開展,二是分攤費用太大。
所以考慮規模的時候,要考慮利用一定量的機械化,成本與效率的黃金分割線在哪里,通過這個來規劃種植面積。
適度規模是出路
針對蔬菜種植規模,業內人士建議各位種植戶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總而言之,農業的出路并不完全是在于規模化!盲目追求規模無異于賭博,遲早都是輸的。只有堅持適度規模,才能在農業生產經營中賺錢。
小農戶在進行規模種植時,一定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結合當地市場條件及自然條件,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去開展生產經營。寧可留有余地,不可貪多求大。畢竟農業的很多風險是無法預料的,一旦出現大規模風險,就可以讓你血本無歸,難以翻身。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