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國務院印發《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下稱《措施》),提出了六個方面33項具體政策措施。“三農”向好,全局才能主動。穩住農業農村基本盤,對于保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針對“三農”領域提出了四大方面的支持措施
一是空前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力度。《措施》提出,針對當前農資價格依然高企情況,在前期已發放200億元農資補貼的基礎上,及時發放第二批100億元農資補貼,彌補成本上漲帶來的種糧收益下降。近年來,每年針對種糧農民都會發放1200億元左右的耕地地力補貼,今年在這個基礎上又增了300億元的一次性補貼,針對實際種糧農民的年度補貼達到了1500億元,這個支持力度是空前的。
二是超常力度暢通農業產業鏈供應鏈。《措施》提出,2022年,中央財政在服務業發展資金中安排約25億元支持加快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安排約38億元支持實施縣域商業建設行動。在農產品主產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支持建設一批田頭小型冷藏保鮮設施,推動建設一批產銷冷鏈集配中心。實現農產品穩產保供,除了地頭環節之外,暢通流通環節同樣重要。以超常力度加強農業流通環節的基礎設施投資,不但能夠迅速打通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的堵點,而且對于中國農業市場體系的現代化也具有基礎作用。
三是千方百計穩住農業轉移人口和農村勞動力就業。《措施》提出,加強對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區域、行業的財政和金融支持,中央財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安排400億元,推動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拓寬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渠道,重大工程建設、以工代賑項目優先吸納農村勞動力。農民工為國家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在經濟下行壓力下他們又是最容易失業的人群。保住了這一群體在困難情況下的就業,就穩住了城鄉經濟社會穩定的大局,同時也就保住了未來中國發展的人力資本潛能。
四是適度超前發力農村基礎設施投資。《措施》提出,啟動新一輪農村公路建設和改造,在完成今年目標任務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金融等政策支持,再新增完成新改建農村公路3萬公里、實施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3萬公里、改造農村公路危橋3000座。可以看出,這一政策的目標是適度超前安排農村基礎設施投資作為一個重要的拉動手段。需要注意的是,當前中國城鄉空間布局還處于快速調整階段,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務必要與空間布局、人口布局的變動趨勢統籌把握,切不可為了投資而投資,把寶貴資源浪費到衰退型地帶。
努力挖掘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潛能
當前推出的一攬子措施,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穩住經濟大盤,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向前走。比較明顯的是,這些政策都是“速效藥”,從長期看穩住中國經濟還是要從發展的底層邏輯出發,一手挖掘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潛能,一手防范發展停滯帶來的內生問題。
結構性潛能是影響一國工業化城市化長期趨勢的因素,比如人口布局、勞動力構成、土地資源供給、資本流通等。從農業農村角度來說,穩住中國發展的結構性潛能,必須將鄉村現代化納入城市化總體框架,將鄉村問題的解決置于城市化—鄉村現代化的相對性結構中去把握。如果離開城市化而單純地討論鄉村現代化,深陷鄉村孤立主義的泥潭難以自拔,那么就可能在人口布局、產業發展、勞動就業、產權管理等方面出現失誤。
此外,還要注意到當前農業農村發展中潛藏的內生性風險:
比如農民形態固化和產權改革滯后帶來鄉村社會結構粘滯。如果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既制約了農業現代化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也會形成農戶的階層對立,不利于鄉村社會穩定和文明程度提升。
在風險可控、紅利較大、潛能充分的領域深化改革
為穩住發展的結構性潛能、有效化解發展中的內生風險,必須在風險可控、紅利較大、潛能充分的領域深化改革。
第一,采取以縣域為單元、以縣城為中心的鄉村振興策略。適度靠前增加縣城基礎設施投資,通過投資創造“擠入”效應,帶動縣域二三產業就業。為保證投資效應的持久性和對潛在增長的刺激作用,要避免“撒胡椒面”,避開衰退地帶。
第二,突出強化衰退型地帶和空心化村莊的治理措施。嚴控財政支出,集中有限資源保民生底線。促進人口集聚,衰退地區人口向縣城及更高等級城市集中。優先引導社保兜底脫貧人員向城鎮集中,因為這部分人群沒有勞動能力,不涉及就業安排問題,在城市能夠得到更好救助。促進隱性失業人口就業,這一工作可與縣域投資作統籌部署,適度采用“低薪酬、廣覆蓋”的策略,通過以工代賑等方式,實現“邊就業、邊培訓”,在過程中擴充人力資本存量。
第三,通過資本重組構建農村集體經濟開放發展新格局。建議盡快推廣“政經分開”改革,逐步打破村莊邊界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將若干村莊的集體土地使用權和其他集體權益打包,與優質資本有機結合組建規模企業以提升市場競爭力。
文/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明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