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是傳統農業,2.0是機械化農業,3.0是咱們今天講的數字農業或者智慧農業,4.0就是指未來的智能農業或者無人作業。”在6日舉行的新京報夏季峰會上,農業農村部農業農村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道亮發表了“從全球視角看中國數字鄉村發展”的主題演講,他介紹,在今天,數字技術正在快速改變著傳統的農業生產、農村生態、農民生活。在未來,無人農場、數字鄉村不僅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也是保障糧食安全、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助力。
全球趨勢數字技術改變農業模式
新京報:數字技術發展迅速,從農業角度看,目前發展的趨勢如何?
李道亮:從全球角度看,主要有幾個趨勢,第一,農業從業人員不斷下降,美國在100年間,農業從業人員從全部人口的70%,下降到2%。其他國家也是如此,最少的以色列,農業從業人員只有0.5%。而我國農業從業人員,目前是20%。第二,農業產值占GDP的比重也在下降,社會越發達,農業產值的比重就越小,同時,農作物產量、農業產值會增加,但比重卻變得越來越小。第三,農業相關產業快速崛起,開始的時候,農業是一個專門從事糧食、肉、蛋、奶、茶等農產品生產的行業,發展之后,它就會向加工、流通、旅游等新業態發展,融合一二三產業。還有一個趨勢,就是機器逐漸代替人。
新京報:機器替代人和數字技術之間,是怎樣的關系?
李道亮:過去一說農業,大家都知道苦、臟、累、差,但這種生產方式在不斷地改變。從全球來看,農業生產經歷了幾個重要的變化,第一是規模化,規模化必然需要機械化才能完成勞動作業,所以又實現了機械化。在機械化完成之后,開始對機器進行數字化改造,然后向精準農業發展,通過精準使用水、肥、藥、餌這些生產資料,降低成本,獲取最大的利潤。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農業裝備之間,逐漸形成了一個互聯的系統,實現了裝備的數字化、網絡化。之后,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開始派上用場,機器換人也就成為了可能,使得更少人可以承擔更多的農業生產工作。
新的農具計算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新京報:數字技術對農業生產的幫助有多大?
李道亮:通過數字化、網絡化和裝備化的改造,一些農業發達的國家,農業的生產效率發生重大的變化。舉例來說,一個農場主雇上3到5個工人,就可種植五千到一萬畝耕地。從設施農業來講,一家三口,雇傭30個勞動力,一天可以產70噸西紅柿,大約經營200畝的溫室。從設施畜牧業來講,夫妻兩個人養2萬頭豬,如果是養雞的話,可以養20萬只雞,基本實現了無人化的管理。它從雞的飼喂、雞舍的環境控制、雞蛋的撿拾等方面,這些方面都不需要人的參與。還有養魚,夫妻兩個人一年可以養500噸魚。
新京報:在鄉村建設、鄉村生活中,數字技術如何體現?
李道亮:生產方式的改變,推動了生活方式的改變。首先,在歐洲、美國等地,計算機成為農戶生產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家庭使用計算機上網的比例接近100%。我國的手機普及率非常高,在鄉村,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早已經普及,但計算機使用量還是比較低的,這是一個重要的差異。第二,數據資源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如在農業生產中,土地、種子、化肥、農藥、生產技術、價格、各種管理和決策,它的依據都是數據,而我們國家目前還是以經驗為主。
新京報:在農業生產之外的日常生活中,數字技術有何作用?
李道亮:數字技術在鄉村和城市一體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越是發達國家,城市和鄉村的差距就越小,居住在鄉村,同樣可以享受和城市差不多的各種服務。所以,城市和鄉村,實質上只是兩種不同的生活而已,其他方面沒有很大的差異。
待解難題我國數字鄉村仍有挑戰
新京報:我國數字鄉村的發展,目前還有哪些差距?
李道亮:第一,我國大國小農的狀態還將長期存在,規模化經營的發展仍有瓶頸,當前我國農戶平均每戶的經營規模,只有8畝地,這么小的規模,很難運用現代技術。第二,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等都相對較低,國外1個農民通過機械化完成的工作,我們需要100個農民。我們的資源利用率也只有國外發達國家的一半,也就是說,同樣的資源,我們產量只有別人的一半。舉例來說,1畝水面,傳統的養殖,只能養1噸魚,而用上先進的技術,同樣的面積,同樣的深度,產量可以達到50噸。第三,靠經驗、靠體力的傳統農業,還可能造成環境的負擔。有一些農民,總覺得只要多上化肥,就能多打糧食,其實不一定是這樣。并且過多的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還可能導致土地、河流、湖泊污染。這些都是未來要解決的問題。
新京報:你之前提到機器換人,在人的方面,數字技術有何前景?
李道亮:我們面臨著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的問題,現在一線勞動力平均年齡55歲,基本上是部分50后、60后,大部分70后是主力軍,80后連5%都不到,90后不到1%,再過30年,80后就70歲了,我們必須要解決未來誰種地的問題。而要解決這個,同樣需要依靠現代技術,尤其是數字技術、智能設備等。
未來農業走向農業4.0時代
新京報:你認為應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李道亮:從農業的發展看,未來首先要實現規模化、組織化,只要有了規模化,那么農民的收入就會提高。比如一個人就種8畝地,種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富裕。但如果一個人種1000畝地,或者至少種300畝地,這時候的收入就會變得相對可觀。其次,實現機械化,在機械化的基礎上進行數字化的改造,做到最小的成本、最高的效率。然后再實現網絡化,網絡化之后就可以實現數據的共享,不同數據之間的共享會讓生產更精準。完成了網絡化之后,基于數據化的人工智能就會成為可能,這時候農業智能裝備或者機器人就可能出現,那么機器換人就可以得到徹底的實現。
新京報:你曾寫過農業4.0和無人農場,農業4.0和無人農場有何關系?
李道亮:如果說農業1.0是傳統農業,那么2.0就是機械化農業,3.0就是當前的數字農業或者智慧農業,4.0指的則是未來的智能農業、無人作業或者無人化作業的生產方式。無人農場就是對4.0情況下,農業生產方式系統的描述,無人農場并不是這個農場一個人都沒有,而是生產環節沒有人,體力勞動被機器替代,管理、銷售、服務這些環節上還是有人的。
數字鄉村技術帶來未來生活
新京報:你認為,應該怎樣實現未來無人農場的愿景?
李道亮:第一,數字鄉村的前提必須有數字化的基礎設施,網絡進村、寬帶入戶,普及計算機,使農戶有可能利用網絡、計算機技術進行現代化的生產、管理、生活。第二,要加強農業的數據中心建設,耕地、耕作的品種、產量、各種數據要一張圖,建立農業的大數據平臺,使數據成為農業決策的重要資源。第三,加強農業機械、設施、裝備的數字化改造,我國現在大田種植業機械化水平達到70%,但設施農業、畜牧業目前還是50%,水產30%。所以加強機械化,同時在機械化的基礎上,進行數字化改造。第三,大力鼓勵生產經營單元,如家庭農場、合作社等,實現生產單元的網絡化。第四,鼓勵農村的經濟的新業態。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
新京報:未來農業之外,農村、農民生活如何實現現代化?
李道亮:數字技術在農村、農民的現代化方面也有重要作用,首先,通過數字化加強農村治理的現代化。其次,通過數字化建設,推進城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比如農村的醫療、金融、繳費,生活方面的營養、健康、衛生等,通過數字化平臺和數字化體系建設,提升這些方面的服務水平。第三,以信息化推進鄉村的綠色發展,如通過信息化技術監測,加強農村的廢棄物的管理,加強農村廁所的改革、治理,推動美麗鄉村的建設等。
本文來源:新京報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