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蒙(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師范大學基地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引進一批人才,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幫助他們解決后顧之憂,讓其留得下、能創業”。近年來,在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上,在農村的廣闊天地里,活躍著一大批以青年為主體的農業創業者,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新農人”。
他們有的用玉米芯種出蘑菇,通過直播或短視頻傳授農業技術;有的用電商帶貨銷售老區特產,將家鄉的果苗賣到了國外;有的摸索生態農業模式,種出了不使用農藥激素、保持本真味道的安全蔬菜水果;有的看到家鄉土地撂荒嚴重,毅然返鄉承包土地,在荒田上闖出新型農業之路,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了力量;有的研發和推廣農業“黑科技”,讓農業大戶、合作社用上了植保無人機、農藥噴灑機器人等農機新產品……
這些青年有著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科技人員、農業職業經理人等不同身份,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生活美好而不忘艱苦創業、歲月靜好而不失努力奮斗”的青春風貌。他們愛農業、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很多人放棄了一線城市的工作職位,有的從服裝設計師變成了果農,從互聯網白領變成了核桃種植能手,生動詮釋著現代農業舞臺的大有可為。盡管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他們卻樂在其中,不曾放棄。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踏實肯干、勤奮好學、始終懷揣農業創業夢而不懈奮斗的精神品質。
農業創業青年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的,“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鄉村振興戰略帶來的機遇,政府創業政策的激勵,農業創業環境的持續優化,使農業成為廣大青年創新創業的新藍海,廣大青年在農業領域里揮灑汗水、建功立業。
新時代的農業沒有辜負青年的理想抱負,青年創業者也沒有辜負時代。在我國一些地方,傳統農業的生產、加工、流通、服務相對薄弱,種田的大多是年紀大、不能外出務工的農民,而現代農業生態化、智慧化、信息化、機械化、電商化趨勢強勁,需要新技術、新經驗。高學歷、多技能的青年抓住創業機遇,無疑成了領飛的“頭雁”。他們利用技術改變了傳統的農業耕作、銷售方式,讓歷史悠久的農業不但沒有被時代所淘汰,反而讓其承載了更多想象,使這一傳統產業在近年來煥發著新的生機。受過高等教育和有過城鎮就業經歷的青年創業者,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助力鄉村振興,將經驗、技術和資金等資源帶回農村投入農業生產,加快了新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快速應用和廣泛普及,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與發展,為綠色生態農業打開了可持續的發展空間。
他們認識到,只有融入農民的生產生活,融進鄉村振興的時代洪流,才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他們中的很多人在創業成功后,不忘創業初衷,將技術和經驗推介給村民,履行著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的諾言,成為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有力的人才支撐。
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年加入農業創業大軍。我們也應該看到,青年人進行農業創業還存在一定的主觀顧慮與客觀阻礙,需要更多人共同關注。我們熱切希望,相關部門能給予更多政策支持,降低創業者踏出“第一步”的成本與門檻;社會各界能積極統籌構建青年農業創業新生態,讓青年能安心長期留在農村創業發展;高校思政課能更加重視引導青年學生的就業觀念,鼓勵他們到農村地區創業;中小學課堂能多一些養殖、種植等實踐課程,培養學生對農業的興趣。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建設農業強國、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將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撐。我們盼望著農業創業青年繼續創造佳績,也盼望著有志于未來進行農業創業的青年保持健康的創業心態,科學審視農業發展的光明前景,增強自身投入農業創業的本領,以青春之我,為建設農業強國貢獻青春力量。
《光明日報》( 2023年01月03日 12版)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