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巴州尉犁縣巴西買里村,村民爾肯·熱衣木正在播種棉花。“今年我比去年早播了十來天,這樣的話,每畝可能增加三四十公斤。”他說。
近年來,通過大規模流轉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新疆棉花形成“農戶+合作社”模式為主的多種適度規模經營模式,土地碎片化問題得以解決,水、土等農業資源利用率提高。
新疆巴州尉犁縣衡山棉花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屈新利說:“以前三畝一塊、五畝一塊的,現在平整了以后,已經機械化操作,我們統一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統一銷,節約了成本。”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所長李付廣說:“現在新疆實行的是一個主栽品種、兩個輔助品種,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多亂雜的問題,下一步還要從品種上進一步提高早熟性。”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如今,新疆棉花生產正逐步實現從機械化到智能化轉變。科技賦能,推動棉花生產高質量發展。
眼下,新疆瑪納斯縣65萬畝棉花全面開播。在文家莊村的棉田里,五臺裝有北斗導航系統的大馬力拖拉機,正按照預先設定的播種線路,進行精量播種。無人駕駛播種機可實現直線誤差不超過2厘米,與傳統播種方式相比,不僅節約棉種,還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并且方便后期機械化田間管理和機械化采摘。
不僅播種設備升級換代,種植模式也采用了“寬早優”的新模式。“寬”指的是行距拓寬,比過去寬10厘米。“早”指的是促進棉花早發早熟,開花結鈴吐絮集中,生育期提前。“優”指的是優良品種和纖維品質優。
中國農科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高品質棉花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宋美珍說:“這個技術減少了播種行數,降低了種植密度,增加了棉株高度,增大棉株立體采光,增加株間通風透光,充分發揮棉株個體優勢,可有效提高棉花產量和品質。”
這種棉花栽培技術,通過增強立體采光,促進棉花早發、早熟,實現減藥節本、綠色優質,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西北內陸棉區主推技術模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庚說:“棉花生產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大大促進了新疆棉花產業的發展。后續就要通過智能化農藝農機相融合,進一步攻關,使我們的棉花生產逐步向智能化方向發展,提升棉花品質。”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