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最大的變化是工業化、城鎮化,而后是農業現代化。這個過程實現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這是非常重大的問題。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最大的變化,從事農業的從業人員大大減少,但是農產品的產出不斷增加,工業化城鎮化對農村勞動力產生的“虹吸效應”,以及農村土地制度和經營制度創新對農村勞動力產生的“擠出效應”,正催生著一種新的農業生產經營格局的形成。
一、相關數據背后的經濟學分析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最大的變化有兩個方面。
工業化、城鎮化推動了農業GDP不斷下降。1978年是27.5%的農業增加值,2022年的數據到現在還沒有完全公布,所以只能用2021年的數據,2021年農業占比下降到7.27%,這是非常值得觀察的數據。這個過程中農業從業人員數量也在不斷下降,1978年全部農業從業人員占比有70.5%,100個勞動力有70多個是搞農業的,是種田的,是搞養魚養豬的。現在農業從業人員占比下降到22.9%。絕對的農業從業人員,四十多年前當時是2.75%的勞動力從事農業,最高點是2003年從事農業的有3.66億,到2021年下降到1.7億。一個勞動力44年,每年減少一個百分點以上,2002年到2021年共19年時間,絕對農業勞動力下降了接近2億,每年減少1000萬。由此就產生了一系列相關的宏觀效應,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和農村人口轉移進城,促生了土地制度變革,使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成長,產生了土地規模經營。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超過5.5億畝,流轉率達37%,土地的規模經營在形成之中。另外一方面服務的規模經營也在形成之中,到目前各類的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成長,家庭農場達390萬家,各類農民合作社達222萬家,合作社聯系農戶數超過50%,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達104萬家,服務面積約19億畝次,服務農戶超8900萬戶。
在這種情況下,四十多年最大的變化,經營方式已經由改革開放聯產承包責任制之下的“家家有地,戶戶種田”演變為到現在“家家有地,戶戶不一定種田”的基本格局。而這個格局背后有強大的理論支撐,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農戶擁有承包權,但經營權可以在更大范圍內流轉,三權分置這種經營格局基本形成。在這種格局形成下,促使了中國經濟大大上了一個臺階。中國經濟成為全球第二大板塊,換句話說全球經濟總量第二,來源于工業化、城鎮化、農村土地制度變遷,來源于由原來的家庭承包責任制演變為三權分置之下,土地經營權的不斷流轉。在這個背景下,農業勞動力顯然有了快速增長,盡管到今天為止,農民的收入與農業勞動生產效率還不那么高,全國勞動力在一二三產業就業比例由1978年的1:7.5:4.5提升到2021年的1:4.3:3.5,表明農業生產經營有了規模化、專業化的基礎。這個現象要求我們繼續減少在農業內部的農業從業人員。
由此出現了第三個情況,大量農民工由于工業化的“虹吸效應”,由于農業現代化的“擠出效應”,在城鄉之間出現了2億多的農民工,他們的身份,他們從事的職業發生了分割。從身份的角度來講,他們還是農村戶口,還是農村居民,但從事的職業99.5%是二三產業,從這個角度來講,表現出他們的身份特征和職業特征。正是由于第三類群體,區別于城市群體,區別于留在農業內部的從業人員,他們亦工亦農,隨時可以回鄉種地,可以隨時隨著外部環境改變出去打工,這在全世界范圍內也沒有這類群體,我把稱為第三類群體。而第三類群體使中國的工業化有了低成本的源源不斷的源泉,這也是中國迅速由農業大國成為工業大國很重要的因素。
農村勞動力下降的數字,GDP變化的數字,背后揭示的是工業化,為什么我們能夠成為全球工業門類齊全,最大的工業化制造大國,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以為跟農民、農業、農村的貢獻高度相關。
二、農業經營方式演變的實踐規律
全球現代化發展到今天也就兩百多年的歷史,但農業現代化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從1900年有了蒸汽拖拉機,到現在農業經過一次革命,也就是機械帶來的革命變化,現在已經進入到第三次革命階段,這個階段就是數字革命帶來的第三次革命性的變化。三次革命對農業生產方式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從全球來看,合作社+家庭農場成為農業經營的主流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發達國家農業經營方式變遷的共性越來越明顯。
全球農業到了今天,上千年的變化,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在工業化、城鎮化之后,農業現代化不斷蓬勃發展,按照總書記的話講,這是一個串聯式的過程,先有工業化,而后城鎮化,再有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到今天一百多年,生產關系怎么樣適應生產力的變化,我以為有如下幾個方面非常值得觀察。
全球農業經營。發達國家農業經營,農業強國的農業經營,是采取家庭經營的模式,家庭經營模式的規模越來越大。我去了瑞典、丹麥、美國調研,數據更具有真實性。瑞典1900年家庭農場有51萬家,到最近是6.7萬家,相應的平均規模由原來的39公頃擴大到2015年的46公頃。丹麥1903年有家庭農場26萬家,到1964年減少到17.5萬家,到2015年再減少到3.8萬家,相應的平均規模則由1970年的21公頃擴大到2015年的70公頃。美國家庭農場從1953年的681.4萬家下降到1990年的215萬家,平均每年減少8萬家,2016年美國農場總量再度減少到206萬家。
這些年家庭農場擴張,包括農民合作社經營面積擴張,土地買賣的現象越來越少,而土地租賃的現象越來越突出,為什么?因為買賣土地的價格太低,原來的老地主不愿意賣掉土地。反過來,無論是美國也罷,歐洲也罷,土地價格相對較高,他們沒有錢,不愿意買。一個不愿意賣,一個不愿意買,土地的租賃市場應運而生。在美國,無論是資源性的小麥、大豆、玉米,特別是水稻,家庭農場的表現越來越突出。我們以為原來西方所謂的家庭農場是耕耘自己的土地,其實現在是自有土地加租賃土地,等于家庭農場經營面積的總面積。在這個前提下,從美國來看,所占農場數量的比例從1935年的25%提高到2012年的54%,歐盟諸國此現象也普遍存在,租地現象越來越突出。
中國家庭農場為什么能擴張?合作社企業化傾向越來越明顯,合作社數量在減少,但是單個合作社的規模在擴張。為什么?要求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保障供給鏈、完善利益鏈,這個過程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從事農業的從業者收入有所增加,獲得社會平均利潤,要求合作社的規模,由原來的單一產業分工向綜合產業邁進,由原來的聚焦農業終端產業向產前和產后加工、營銷、儲備各個方面延伸,而且這種現象發展到今天,跨國型的農民合作社在西方國家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荷蘭、丹麥、法國、美國都有跨國性的農民企業,這種農民企業更多表現在乳制產品、畜產品等特色產品的產出。合作社企業化的傾向越來越明顯,在座的各位,今天我們的合作社企業化傾向也越來越凸顯。
國內表現,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中國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顯然有中國自身的國情,有自身的農情,但是顯然也繞不開現代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由于這種發展的結果,我以為現在全國的農業經營方式繞不開家庭農場+合作社+社會化服務模式,這個模式是現實存在的,也是未來的方向。
在這個前提下,國內的表現怎么樣?
家庭農場規模不斷擴大,現在家庭農場已經達到390萬家,無論怎么樣,家庭農場在成長過程中,它的面積是在不斷增加的,所以典型的上海市松江區家庭農場。什么叫家庭農場?家庭農場四個核心——家庭經營、規模適度、一個產業為主、集約生產。
經營規模越來越大,中化集團的數字是不錯的。
社會化服務作用日趨凸顯,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建設農業強國,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需要組織農民,幫助農民,提高農民,發展農民,富裕農民。在此目標任務下,國有、民營企業及農民自主創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蓬勃發展,體現出服務產業多元、服務方式多元、服務主體多元和服務對象多元的多元化特征,促進了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區域化大發展。2022年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超過104萬個,農業社會化服務覆蓋面積18.7億畝次,帶動小農戶超過8900萬戶。
企業進入農業現象突出。供銷合作社會系統,2022年供銷合作社全系統生產性全程托管服務面積8657萬畝,同比增長25.6%;配方施肥、統防統治、農機作業等農業社會化服務規模6.42億畝次。2021年全系統銷售總額6.26萬億元,化肥銷售量占全社會用肥量比例超過70%,實現農產品銷售額2.76萬億元;截至2021年底,全系統建設運營農產品市場4485家。中化集團著力打造MAP模式,截至2022年底,中化集團在全國已建成628個MAP技術服務中心,提供農業生產性托管服務,發放金融貸款,并推出智農、慧農平臺,幫助農民提高產品品質,打造產品品牌。此外,各類大型民企進入農業勢頭迅猛。
三、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中國農業體系構建最重要的任務是努力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1、要繼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繼續促進農村人口和勞動力轉移進城,分工分業,最大化減少留在農業內部從業勞動力。2、到2050年左右,使第一產業勞動力占比下降至5%,從業者數量減少到3000萬以下。與此同時,更加積極地培育促進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各類農業企業快速成長,充分發揮他們組織農民、幫助農民、提高農民、富裕農民的作用。
繼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把握“三權分置”制度內核,使經營權要在更大范圍、更長期限內,以流轉、租賃、入股等方式盤活土地經營權。在全力維護原承包農戶權益基礎上,促進形成“農地農用農民用”轉變為“農業農用全民用”格局。城里人種地也是一種宣傳,農地農用,只要沒有非農化、非糧化,誰來種地我以為都應該持歡迎態度。所以農地農用農民用,可以變為農業農用全民用。
構成多元化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要成為農業的基本經營單元,合作社服務于農業從業者全部產業經營所需,縱向“從田間到餐桌”,橫向由生產向生活、生態全方位轉變。農業企業做大做強,在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區域品牌、企業品牌塑造上瞄準國際水平,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從長期思路看,中國農業經營方式是多元的。從一般經營形態觀察,“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將是適應全國各地區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
與此同時,在一般農戶擁有承包權,并有回鄉務農可能的前提下,培養一批專職農業生產經營的從業隊伍,形成“家庭傳承者兼業+外來從業者專業”的普適性農業生產經營格局。從這個角度來講,山東金豐公司為每個農民提供全程服務,全程方案,這些人不是本村的人,不是本鄉的人,甚至不是本縣的人,他們是外來者。比如四川崇州有的農業服務組織,農民是從黑龍江來的。從這個角度來講,“家庭傳承者兼業+外來從業者專業”是一個大趨勢。
認真研究中國當代以及未來的生產經營方式,“誰來種地”是繞不開的要認真研究的大問題,未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怎么樣在不喪失農民承包權,在嚴格保護農民承包權的情況下,認真地好好研究一下,“不在地承包者”的現象非常值得研究,如果放在西方國家叫“不在地地主”,這個在中國顯然不合適,“不在地承包者”這個話非常準確,下一步怎么把這個問題研究透,并且使我們在全世界真正走出一條符合中國農情、國情的現代農業經營方式,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中國農網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