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六盤水市鐘山區不斷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新途徑、新辦法,立足97個村(含12個農村社區)地理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發展水平等實際,堅持因村制宜、分類指導、多措并舉,探索出“產業驅動、旅游帶動、資源開發、工礦輻射”等10種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物質基礎。
產業驅動型
類型解讀: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發展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主導產業,逐步擴大經營規模,為市場提供優質產品,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促進村集體持續增收。
案例一:青林鄉海發村黨支部依托地理條件、資源稟賦,積極引進龍頭企業“空港嶺牛牧業公司”發展畜牧業、養殖業,不斷推動產業發展、村集體經濟壯大。整合資金140萬元入股公司,按入股資金的6.5%比例固定分紅,村集體每年增收9.1萬元;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與公司簽訂“活牛采購”協議,由合作社收購農戶“閑散牛”統一銷售給公司,合作社每年從中賺取經營管理費8萬余元。
案例二:木果鎮木果社區通過成立公司,與2家龍頭企業合作發展金牧糧草、平菇等產業,2023年帶動農戶通過參與種養殖、務工、土地租賃等方式增加收入90萬元,村集體通過居間服務、資產出租等獲得收益17.5萬元。
旅游帶動型
類型解讀: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打造旅游項目,開發“小而精”的旅游產品,帶動當地創業就業、經濟社會發展。
案例一:月照街道雙洞村依托“養生谷”景區建設,整合村集體積累、上級扶持資金等對轄區民宿、小吃街進行升級和翻新改造,引入第三方公司合作經營,每年村集體獲得保底分紅14萬元。
案例二:大河鎮大橋村圍繞“城郊村”優勢,積極利用節假日“周邊游”熱潮,使用村集體積累資金,修建商鋪21間,建成“大橋村美食一條街”,每間商鋪每年收取租金3800元,每年村集體增收7.9萬元,帶動村民就近就業30余人。
資源開發型
類型解讀:對于自然資源優勢明顯的村,圍繞土地、山水、礦產等特色自然資源,通過發包、參股、聯營、合作等方式對集體資源加以開發利用,提升集體經濟發展質量。
案例一:月照街道雙洞村黨支部利用水源優勢,引進貴州瑞泰實業有限公司,通過資源入股方式,將安家龍井水資源及7.3畝集體土地使用權以地企聯建方式融合開發,把村集體土地、水源的“死資源”,變成聯合開發鐘山區第一瓶礦泉水的“活資產”,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4.6萬元。
案例二:保華鎮海螺村依托黨建幫扶單位首鋼水城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推動“熔劑用灰巖礦開采”項目落地海螺村,通過灰巖礦的開采,為集團公司提供土地流轉服務、勞務服務等,并向公司承接“熔劑用灰巖礦礦區林木作業項目”,村級集體每年增收59.2萬元,涉及群眾每年獲得固定分紅34.6萬元。
案例三:大河鎮裕民村以59.6畝荒山折資190萬元入股安凱達股份有限公司,按入股資金4%年利率進行保底分紅,村集體年增收8萬余元;同時,村集體通過資金入股公司,持公司原始股1.15%,每年村級保底分紅15萬元。
案例四:雙戛街道馬戛村依托景區優勢,將10畝集體土地用于修建停車位235個,承包給公司經營,每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2.9萬元。
生產服務型
類型解讀:圍繞農村產業化經營,創辦多種形式的村級經營性服務實體,為農戶提供生產資料、農業機械、病蟲害防治、技術咨詢等服務,或開展聯結龍頭企業和農戶的中介服務,或興辦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通過開展購銷服務增加村集體收入。
案例一:大河鎮大橋村立足806畝壩區蔬菜基地優勢,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牽頭,建成覆蓋蔬菜基地的灌溉系統,成立“管水協會”,為壩區群眾提供蔬菜種植灌溉服務,每年村集體獲收14萬元。
案例二:保華鎮二道坪村結合自身地理地貌、資源稟賦、基礎設施條件等特點,整合各類資金采購大型耕地機、播種機、收割機等37輛農機設備,組建“農業機械化專業服務隊”,通過為農戶提供“耕、種、收”一站式服務方式,每年村集體增收10萬元。
工礦輻射型
類型解讀:依托工礦企業上下游產業鏈條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由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承接原料配送、建筑施工、后勤服務、廢舊資源處置、勞務輸出等業務,促進群眾就近就業,實現企業、村集體經濟、轄區群眾互贏。
案例:汪家寨鎮新塘村依托轄區大型國有工礦優勢,將村集體原經營的煤礦按5%股比入股“鎮藝煤礦”,每年村集體增收40萬元;同時,整合村各類資金入股“永泰順泡沫包裝有限公司”,每年村集體獲得固定分紅6萬元。
物業創收型
類型解讀:鼓勵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組建成立各類服務實體,以勞務承包的方式承接物業管理、家政服務、企業后勤等業務,吸納農民就業并從中獲得收益。
案例:南開鄉雙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承接鄉政府村容村貌整治、農貿市場攤位管理等28項公共服務事項和輔助性管理事項,村集體每年通過收取衛生管理費、攤位管理費等穩定增收13.15萬元。
抱團發展型
類型解讀:創新村村聯建、產業聯建模式,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抱團發展。
案例一:南開鄉發仲村引進六盤水盛鈺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六盤水恩利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依托有連體鋼架大棚、冷庫的優勢,輻射帶動相近5個村共同種植蔬菜,建立南開鄉蔬菜分揀中心,統一打造“南開冷涼蔬菜”品牌,形成產業聯盟,實現冷涼蔬菜種植、分揀、銷售一體化。村集體與企業簽訂服務、資產租賃、土地流轉和當地農戶用工協議,2022年以來,增加種植冷涼蔬菜1500余畝,產業增收300余萬元,當地群眾務工增收200余萬元,村集體增收28.3萬元。
案例二:德塢街道整合7個村(社區)土地、房屋、商鋪等資產資源,組建鐘山區潤民商貿服務有限責任公司,通過租賃獲得收入,收益按每個村占比10%至20%不等進行分紅。2022年10月以來,共計盤活閑置土地14處783.5畝、房屋3處4450平方米、門面1個50平方米,每村每年增收10萬元。
資產盤活型
類型解讀:村集體通過盤活閑置的辦公場所、廢棄的學校、衛生室、大棚、地塊等資產,或購置興建房屋、廠房、農貿市場、倉儲設施、門面房等,按照租賃經營、承包經營、股份合作等方式,增加村集體收入。
案例一:金盆鄉雙塘村爭取各級各類銜接、幫扶資金,對閑置的1429平方米養牛場及設施進行提級改造,引進貴州邁越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養殖優質肉牛200余頭,每年村集體創收10萬元。
案例二:德塢街道西寧村地處城鄉結合部,村集體將閑置的2棟辦公樓、7個門面、1個閑置場地對外出租,每年村集體獲得收益70余萬元。
案例三:紅巖街道雙壩村依托“城中村”優勢,將閑置的4間廠房、154畝村集體土地進行出租,每年村集體增收56萬元。
異地置業型
類型解讀:對于地理位置偏遠、資源匱乏的村,通過異地購置物業、與經濟強村共建物業項目、將集體資金參股經營等方式轉為經營資本,獲取租金、股金分紅、資產增值等運營收入。
案例一:大灣鎮幸福村使用村集體經濟積累資金,在鎮中心區域購置1個商鋪、8個門面,通過出租獲取收益,每年村集體增收68.6萬元。
案例二:紅巖街道雙壩村使用村集體積累資金,在六盤水中心城區“川心小區”購置2個門面,通過出租獲取收益,每年村集體增收15萬元。
勞務經濟型
類型解讀:村集體經濟組織成立勞務公司或勞務服務隊,對外承接勞務服務、提供勞務中介和輸出有償服務,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案例一:金盆鄉金鐘村成立金蔚來勞務公司,承接鄉村道路清理、公路養護業務、義忠小學和羊場小學廁所改造、“15分鐘醫保服務圈”建設、金鐘村污水治理等工程項目,村集體增收9萬元,帶動務工35人。
案例二:金盆鄉營盤村結合地處金盆鄉交通樞紐中心位置優勢,成立“金盆鄉營盤村汽車租賃服務站”,提供商務車、婚慶車、旅游車、農機等長短期租賃服務,村集體每年增收18萬元。
來源:天眼新聞(供稿:中共六盤水市鐘山區委組織部)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