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市開州區竹溪鎮大坪村山間的馬鈴薯地,村民劉小平開著收獲機在地里一趟趟來回挖掘。隨著薯土分離,一窩窩飽滿、漂亮的馬鈴薯蛋蛋從土里“鉆”了出來,一行行整齊地趴在土面上,人工只需要輕松地“撿一撿”。
“以前人工收挖至少要花1個月,現在用機械3天就收完。”劉小平承包了120畝馬鈴薯地,在這凹凸不平的丘陵山區,能用機械收獲馬鈴薯,他十分滿意,“機收不僅大幅縮短了收獲期,還有效降低損傷率,確實省工省錢還提質!”
近年,在重慶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重慶綜合試驗站的指導下,劉小平對馬鈴薯地進行了土地宜機化整治,引進了“希森6號”脫毒種薯,采用機械化耕種收,將其打造成為馬鈴薯機械化綠色高效技術示范基地。經過田間測產,基地畝產達2585.5公斤,畝節本增效1000元以上。
重慶馬鈴薯種植面積在500萬畝左右,總產量630萬噸左右,是大巴山區、武陵山區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但是,重慶馬鈴薯目前基本靠人工種植,種收機械化率并不高。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袁德勝表示:“重慶馬鈴薯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僅有31%,其中機耕71%、機播1.4%、機收1.1%。”
在丘陵山地遍布的重慶,馬鈴薯多種在梯田坡地,地塊小、土壤粘重、地貌復雜,機械化生產難度較大。而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農村勞動力短缺加劇,勞動力成本占總種植成本比重將越來越大;全人工管理措施粗放,難以進行標準化生產。
“機械化應用率低已成為重慶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金黎平研究員認為,加快丘陵山區適用中小型機械研發推廣,推動馬鈴薯產業輕簡栽培和效益提升,已是當務之急。
日前,馬鈴薯機械化新技術新裝備展示與研討會在重慶召開,全國馬鈴薯領域各學科的知名專家學者圍繞“加快促進我國西南丘陵山區馬鈴薯機械化應用率的提升,推進西南丘陵山區馬鈴薯機械化質量提檔升級”進行了深入研討。現場還展示了幾年來最新的裝備成果,特別是適合丘陵山區的幾款輕簡型播種、中耕、施肥和收獲裝備尤為引人注目。
據悉,目前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機械化研究室結合產業需要,已研發100余種馬鈴薯生產裝備,均已應用于生產實踐。
劉小平使用的馬鈴薯收獲機便是其中一款適用于丘陵山區的輕簡機型。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機械化研究室主任呂金慶介紹:“輕簡型馬鈴薯收獲機一次可以完成挖掘、輸送分離、集條作業,為了解決丘陵山區粘重土壤的薯土分離難的問題,研發了振動減阻、強迫振動以及抖動落果等技術,實現了低損傷收獲。”
對于丘陵山區馬鈴薯播種,復合功能作業的輕簡型馬鈴薯播種機也已研制完成,一次可以完成開溝、播種、施肥、鋪膜、鋪設滴灌帶作業,采用新型的取種技術,漏播率可以控制在1%以下。
金黎平認為,要強化全國協同攻關,加強適用、高效、輕簡、安全的中小型馬鈴薯機械研發和應用,做好農機與品種配套、農機與農藝融合,用機械化推動重慶乃至西南丘陵山地馬鈴薯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