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
作者:史志樂(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近來,東北冰雪旅游持續升溫,在“禮尚往來”中,產自黑龍江撫遠的蔓越莓引發不小的關注,不少網友直呼更新了他們對當地土特產的認知。據媒體報道,自2014年蔓越莓產業引進以來,黑龍江撫遠已建成我國最大的蔓越莓種植基地。撫遠蔓越莓產業的快速壯大,正是近年來各地深耕鄉村特色產業、積極探索產業興農新路徑的生動縮影。
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堅持產業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精準務實培育鄉村產業,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是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民致富、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抓手。鄉村特色產業依托鄉村特有的資源稟賦,包括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藝等多種產業,既彰顯地域的個性化特點,又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鄉村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立足比較優勢,因地制宜找準特色產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條人無我有、科學發展、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我國鄉村蘊含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發展鄉村特色產業須首先從地方實際情況出發。充分了解和認識自身的稟賦特征和發展優勢,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在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的基礎上,著力培育打造人無我有的特色、人有我優的優勢、人優我精的品質,避免產業雷同化、產品同質化,讓土特產真正成為金招牌。
舉例來說,在貴州省,不少地方結合當地地理區位優勢精準發展特色產業,都勻毛尖、遵義朝天椒、興仁薏仁米、大方天麻等均已發展成為質量上乘、品質穩定的特色產業,在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落實鄉村產業幫扶政策,應堅持分類施策、精準務實,按照“鞏固一批、提升一批、盤活一批、調整一批”的發展思路,優化產業布局、完善產業體系、暢通產銷銜接,加快形成特色明顯、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做好鄉村土特產這篇大文章。
延長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致富。讓農民獲益是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針對過去農業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不高、農戶持續增收機制保障不足等問題,延鏈、補鏈、壯鏈、強鏈正成為當前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的主要方向。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值達到2.52:1,2023年新建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4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00個農業產業強鎮和100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產村融合、產鎮融合等方面不斷取得新成效。
推動農業產業從單一聚焦種養環節逐步走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需要圍繞生產基地、倉儲保鮮、農產品加工流通、品牌建設、市場開拓、農旅融合等全產業鏈環節發力布局,把完善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作為重點,推動建立龍頭企業引領、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分工協作、廣大小農戶參與產業經營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把二、三產業留在鄉村,把產業鏈增值收益和就業崗位留給農民,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強化農業科技驅動,助力農業發展高質高效。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創新。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水平加速提升,2022年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2.4%。隨著一系列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科研項目的啟動實施,核心種源和新品種培育、農業底盤技術、丘陵農機等領域創新活躍,階段性成果接連涌現。
促進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要堅持向科技創新要產量、要產能、要效益,積極地轉變發展思路,聚焦生態效益好、品牌價值高、產業韌性強的優質產業,著力推進農業產業由增產導向轉向量質并舉。注重科技研發應用,加強政府機構、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與農業合作社的協同合作,支持搭建聯合創新平臺;加大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力度;鼓勵建立良種儲備與繁育基地、特種植物資源栽培與示范基地等設施,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技術服務與推廣平臺。以科技創新作為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興農的持續動力來源,一定能夠不斷提高鄉村特色產業綜合效益和競爭能力,加快推動我國由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9日 03版)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