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農業,你最先想到的是不是腳下的泥土和早起晚歸的艱辛?
今天,我們要聊一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農業話題,看完以后或許能讓你大開眼界。無論是實驗室里培育成熟的脫毒苗,還是當下正在研究的基因編輯技術等,育種之路上的種種研究與攻克,都是為了農民的“錢袋子”更鼓,農產品更干凈,現代農業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種在地里的“冰淇淋”
6月19日,進入梅雨季的合肥暫時收藏了雨水的情緒,露出了久違的陽光。在江淮園藝的國家級瓜菜育種創新基地中,近300種農作物正在肆意生長。一個寫有“冰淇淋”的標牌引起了參觀者和記者的注意。
此冰淇淋非彼冰淇淋。它是甘薯的一個品種,因長出的果實猶如板栗和紫薯的結合體,蒸熟之后口感細膩且又比較香甜,食之有冰淇淋的感覺,所以得名冰淇淋紅薯。
這些農作物是廣東一政府部門委托江淮園藝進行脫毒培養及產業化種植技術研究的。目的是見證經歷了實驗室脫毒培養后,甘薯苗在田間的適應能力。
相距千里,廣東的政府部門為何看上了合肥的脫毒苗?
草莓走上脫毒之路
其實,最近幾年脫毒苗在果農圈很火。一棵棵不帶病毒的種苗意味著品質和豐收有望。在合肥的北部長豐,那里的莓農可能與脫毒苗打交道的時間更早一些。
長豐是中國草莓之都,草莓種植面積已有20萬畝,長豐草莓也早已成為合肥“朋友圈”對外展示的一張靚麗名片。
作為水果皇后,草莓的營養價值自不用多說,但如何培育出綠色天然無公害的草莓,則離不開“泡”在實驗室的科技工作者。鄧竹根便是其中一人。在江淮園藝的實驗室里,上千棵草莓脫毒苗正在培養基的滋養下茁壯生長。“我們取0.5毫米的莖尖,然后進行脫毒培養。”實驗室主任鄧竹根說,消毒后的莖尖在無菌的器皿中成長,它的身上不帶任何病毒,猶如溫室里的花朵。
經過兩個月的培育,莖尖成長為綠意盎然的幼苗。經過檢測,從實驗室里走出去的原種苗身上的帶病率基本為0,遠低于國家10%的標準。成功度過“煉苗期”后,它們就會成為莓農手中的致富苗。鄧竹根表示,如果帶病毒的草莓苗栽進田間地頭,只會導致栽培出的草莓病態、減產,長此以往,對整個草莓種植產業的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
小小番茄自帶“抗體”
同樣長著“火紅臉”的番茄也正在進行著另一種斗爭。
在江淮園藝的另一個實驗室,一個個番茄幼苗看似平靜美好,實則在肉眼看不見的地方,它們正與根結線蟲病展開著生與死的較量,這是一場關于自我的救贖。
根結線蟲病常見于果蔬類品種,尤其是茄果類種植中的常見病和致命病。打藥?早已是過去粗放的種植模式了,現在講究的是智取。
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站起來。于是,便有了抗病毒材料篩選實驗。
“我們在番茄培育的過程中,將病毒埋入土中,讓幼苗帶病生長。”鄧竹根說,根據自然界的優勝劣汰法則,那些長勢弱,根部有“瘤狀”的將面臨淘汰的命運,相反能夠“抵御”病毒的攻擊,逆勢而長的幼苗將作為“精英”代表,領航番茄一族走上新的高光時刻。
鄧竹根說,這好比人一樣,身體內有了牽制病毒的抗體,不懼病毒帶來的風險,才能繼續向前進。
種瓜得瓜的 “親子鑒定”故事
熬過了病毒的攻擊,開花結果的優質番茄完成了培育后代的使命。農戶歡歡喜喜買來它的種子,收獲的果實卻是“黃皮膚”。說明書上明明寫的是紅皮番茄,這可是大寫的“圖文不符”……
啥情況?這說明農戶很有可能買到了“非親生”的番茄種,他需要立刻為種子做“親子鑒定”,看種子“純不純”。
就拿西瓜為例,以往都是怎么做“親子鑒定”的呢?老方法是先讓種子發芽,等待一到兩個月后,秧苗出落得“亭亭玉立”,再找來資深的專家憑肉眼判斷。
懂行的人都知道,拋開準確度不說,這么做耗時耗力,還有可能錯過了種瓜的最佳時間。
而現在,有了科技化的提速方式,平均只要3天,就能為種子開展DNA親子鑒定。這就是江淮園藝開展的瓜菜雜交種分子純度鑒定技術,可以快速、精準地實現基因定位,確保種子純度萬無一失。
“每年的8-12月份都是我們實驗室最忙碌的時候,10多臺實驗PCR儀器和科研人員連軸轉,一天也只能鑒定出1.4萬個樣本。”鄧竹根告訴記者,在安徽,江淮園藝種業是第一個應用這項技術的,至今已經有多年的時間,現在許多瓜果蔬菜也都采用了這項技術。
揚長避短的基因編輯技術
解決了“純不純”的問題,農業人又開始攻克“優不優”的難題。這就涉及到當下農業圈內最火熱的話題:基因編輯技術。
看到這個名字,是不是覺得這也太高大上了吧?基因編輯技術到底有什么作用?它對農業發展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打個簡單點的比喻。有一對夫妻,媽媽是雙眼皮,爸爸是單眼皮,他們的愛情結晶很有可能是雙眼皮,但誰也不能保證一定不是單眼皮。所以,基因編輯技術的輔助就能讓植物的特定基因成功“表達”出來,而不是等待運氣的降臨。
實驗室當前正在研究的基因編輯技術如果運用在農業中,目的就是讓瓜果蔬菜“表達”出各自的優勢,實現揚長避短。
“就辣椒而言,植株越高,掛滿枝頭的辣椒反而成為一種壓力,讓植株無法承受其重而傾倒。”江淮園藝總經理王雯雯稱,如果借助基因編輯技術,就可以改變控制辣椒“身高”的基因,讓其矮化,保留抗病毒或者豐產的基因,讓優勢的基因呈現出來。
基因編輯技術如何實現揚長避短?實驗員夏偉偉說,愈傷成苗后,通過農桿菌介導,會形成一把無形的“剪刀”,用它來剪去多余的基因,保障作物按照設定的“路線”發展。與有爭議的轉基因技術不同,它是利用基因自身的修復能力進行編輯,所以市民無需擔心。
不過,一項技術的成功研發并不是一蹴而就,夏偉偉深知這其中的不易。
“我們正在做甜瓜的基因編輯技術研究,僅僅愈傷成苗就用了半年的時間。”夏偉偉告訴記者,這是因為愈傷成苗這一基礎項研究的成功率很低,不到10%,更別說后期的基因測序等工作,任重而道遠。據介紹,基因編輯技術有望在明年投入農業農產中。
健康成長的蔬菜秧苗
查看脫毒后秧苗生長的狀況
種在地里的“冰淇淋”
6月19日,進入梅雨季的合肥暫時收藏了雨水的情緒,露出了久違的陽光。在江淮園藝的國家級瓜菜育種創新基地中,近300種農作物正在肆意生長。一個寫有“冰淇淋”的標牌引起了參觀者和記者的注意。
此冰淇淋非彼冰淇淋。它是甘薯的一個品種,因長出的果實猶如板栗和紫薯的結合體,蒸熟之后口感細膩且又比較香甜,食之有冰淇淋的感覺,所以得名冰淇淋紅薯。
這些農作物是廣東一政府部門委托江淮園藝進行脫毒培養及產業化種植技術研究的。目的是見證經歷了實驗室脫毒培養后,甘薯苗在田間的適應能力。
相距千里,廣東的政府部門為何看上了合肥的脫毒苗?
草莓走上脫毒之路
其實,最近幾年脫毒苗在果農圈很火。一棵棵不帶病毒的種苗意味著品質和豐收有望。在合肥的北部長豐,那里的莓農可能與脫毒苗打交道的時間更早一些。
長豐是中國草莓之都,草莓種植面積已有20萬畝,長豐草莓也早已成為合肥“朋友圈”對外展示的一張靚麗名片。
作為水果皇后,草莓的營養價值自不用多說,但如何培育出綠色天然無公害的草莓,則離不開“泡”在實驗室的科技工作者。鄧竹根便是其中一人。在江淮園藝的實驗室里,上千棵草莓脫毒苗正在培養基的滋養下茁壯生長。“我們取0.5毫米的莖尖,然后進行脫毒培養。”實驗室主任鄧竹根說,消毒后的莖尖在無菌的器皿中成長,它的身上不帶任何病毒,猶如溫室里的花朵。
經過兩個月的培育,莖尖成長為綠意盎然的幼苗。經過檢測,從實驗室里走出去的原種苗身上的帶病率基本為0,遠低于國家10%的標準。成功度過“煉苗期”后,它們就會成為莓農手中的致富苗。鄧竹根表示,如果帶病毒的草莓苗栽進田間地頭,只會導致栽培出的草莓病態、減產,長此以往,對整個草莓種植產業的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
小小番茄自帶“抗體”
同樣長著“火紅臉”的番茄也正在進行著另一種斗爭。
在江淮園藝的另一個實驗室,一個個番茄幼苗看似平靜美好,實則在肉眼看不見的地方,它們正與根結線蟲病展開著生與死的較量,這是一場關于自我的救贖。
根結線蟲病常見于果蔬類品種,尤其是茄果類種植中的常見病和致命病。打藥?早已是過去粗放的種植模式了,現在講究的是智取。
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站起來。于是,便有了抗病毒材料篩選實驗。
“我們在番茄培育的過程中,將病毒埋入土中,讓幼苗帶病生長。”鄧竹根說,根據自然界的優勝劣汰法則,那些長勢弱,根部有“瘤狀”的將面臨淘汰的命運,相反能夠“抵御”病毒的攻擊,逆勢而長的幼苗將作為“精英”代表,領航番茄一族走上新的高光時刻。
鄧竹根說,這好比人一樣,身體內有了牽制病毒的抗體,不懼病毒帶來的風險,才能繼續向前進。
種瓜得瓜的 “親子鑒定”故事
熬過了病毒的攻擊,開花結果的優質番茄完成了培育后代的使命。農戶歡歡喜喜買來它的種子,收獲的果實卻是“黃皮膚”。說明書上明明寫的是紅皮番茄,這可是大寫的“圖文不符”……
啥情況?這說明農戶很有可能買到了“非親生”的番茄種,他需要立刻為種子做“親子鑒定”,看種子“純不純”。
就拿西瓜為例,以往都是怎么做“親子鑒定”的呢?老方法是先讓種子發芽,等待一到兩個月后,秧苗出落得“亭亭玉立”,再找來資深的專家憑肉眼判斷。
懂行的人都知道,拋開準確度不說,這么做耗時耗力,還有可能錯過了種瓜的最佳時間。
而現在,有了科技化的提速方式,平均只要3天,就能為種子開展DNA親子鑒定。這就是江淮園藝開展的瓜菜雜交種分子純度鑒定技術,可以快速、精準地實現基因定位,確保種子純度萬無一失。
“每年的8-12月份都是我們實驗室最忙碌的時候,10多臺實驗PCR儀器和科研人員連軸轉,一天也只能鑒定出1.4萬個樣本。”鄧竹根告訴記者,在安徽,江淮園藝種業是第一個應用這項技術的,至今已經有多年的時間,現在許多瓜果蔬菜也都采用了這項技術。
揚長避短的基因編輯技術
解決了“純不純”的問題,農業人又開始攻克“優不優”的難題。這就涉及到當下農業圈內最火熱的話題:基因編輯技術。
看到這個名字,是不是覺得這也太高大上了吧?基因編輯技術到底有什么作用?它對農業發展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打個簡單點的比喻。有一對夫妻,媽媽是雙眼皮,爸爸是單眼皮,他們的愛情結晶很有可能是雙眼皮,但誰也不能保證一定不是單眼皮。所以,基因編輯技術的輔助就能讓植物的特定基因成功“表達”出來,而不是等待運氣的降臨。
實驗室當前正在研究的基因編輯技術如果運用在農業中,目的就是讓瓜果蔬菜“表達”出各自的優勢,實現揚長避短。
“就辣椒而言,植株越高,掛滿枝頭的辣椒反而成為一種壓力,讓植株無法承受其重而傾倒。”江淮園藝總經理王雯雯稱,如果借助基因編輯技術,就可以改變控制辣椒“身高”的基因,讓其矮化,保留抗病毒或者豐產的基因,讓優勢的基因呈現出來。
基因編輯技術如何實現揚長避短?實驗員夏偉偉說,愈傷成苗后,通過農桿菌介導,會形成一把無形的“剪刀”,用它來剪去多余的基因,保障作物按照設定的“路線”發展。與有爭議的轉基因技術不同,它是利用基因自身的修復能力進行編輯,所以市民無需擔心。
不過,一項技術的成功研發并不是一蹴而就,夏偉偉深知這其中的不易。
“我們正在做甜瓜的基因編輯技術研究,僅僅愈傷成苗就用了半年的時間。”夏偉偉告訴記者,這是因為愈傷成苗這一基礎項研究的成功率很低,不到10%,更別說后期的基因測序等工作,任重而道遠。據介紹,基因編輯技術有望在明年投入農業農產中。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v26656.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