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智慧農業這種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和農業進行深度融合,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信息感知、精準管理和智能控制,實現農業可視化診斷、遠程控制以及災害預警等功能的全新農業生產方式已嶄露頭角,數字農業科技在我國農業體系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中正發揮著巨大推動作用。
在日前舉行的第二十六屆中國楊凌農高會暨上合組織國家農業系列活動期間,數字農業展示交流板塊尤其引人關注。“蘋果多品質一體化智能檢測設備”“智慧農業控制云”、大疆農用無人機、蘋果衛星遙感大數據平臺等各類基于聲光電網的數字農業技術和產品不僅令現代農業更時尚,也生動詮釋著農業4.0時代的腳步。
“掃碼買蘋果,再也不怕酸了”!在西農機電展臺,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發的“蘋果多品質一體化智能檢測設備”,以傳感器無損檢測,可即時分析出蘋果的糖度、酸度、硬度、糖酸比等指標,并生成二維碼張貼于受檢蘋果之上,為消費者購買蘋果提供精準數據參考。
以“5G時代下的數字農業”為主題的中國(楊凌)數字農業大會,則圍繞“聚焦數字資源、引領智慧創新、促進產業升級、推動三產融合”等展開交流互動, 專家們以實例分析認為,在經歷了生物農業、化學農業、機械農業階段后,我國正探索邁進以信息知識為生產要素,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自動化、智能裝備應用為特征的現代智慧農業4.0時代。以種植過程公開化、勞力管理智能化、種植技術智能化、農業管理智能化為場景的新型農業模式趨勢漸成。AI+5G正在構建農業新生態,農業機器人、農作物監測、環境監測、病蟲害預測、資產盤點、生產監控等農業人工智能應用空間巨大。
剛剛開園的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是上合組織農業國際合作實訓基地。負責園區投資運營的楊凌農科集團董事長劉敏哲認為,隨著5G、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推廣以及大量年輕新型職業農民群體壯大,數字農業在我國的發展空間巨大,前景廣闊。未來數字農業的種植研究,重點是要抓品種創新,抓植物生長模型的建立,抓服務于水肥溫光氣的設施設備創新和系統的技術創新,由此才能拉長產業鏈條。
“數字農業的價值顯而易見,但難題短板也不容忽視。”慧云農業信息公司經理韋日輝等與會代表認為,首先是智慧農業開發的成本問題,以重要基礎元件傳感器為例,在2G時代,基于GPRS技術的傳感器終端用戶付出的成本約200元,在4G、5G時代,基于NB-TOT通訊協議的成本可降至50元,但其價格仍無法被普通農戶所接受。同時,因普及度不高,導致智慧農業軟件企業開發軟件成本居高不下,這也是限制行業規模化發展的瓶頸問題。其次是推廣困難,目前我國農業生產模式普遍為以家庭為單位的小型耕種模式,對智慧農業技術和軟硬件的接受程度普遍偏低。此外,巨大的人才缺口也制約了智慧農業發展速度。(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 毅 中國縣域經濟報記者 李彥東)
在日前舉行的第二十六屆中國楊凌農高會暨上合組織國家農業系列活動期間,數字農業展示交流板塊尤其引人關注。“蘋果多品質一體化智能檢測設備”“智慧農業控制云”、大疆農用無人機、蘋果衛星遙感大數據平臺等各類基于聲光電網的數字農業技術和產品不僅令現代農業更時尚,也生動詮釋著農業4.0時代的腳步。
“掃碼買蘋果,再也不怕酸了”!在西農機電展臺,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發的“蘋果多品質一體化智能檢測設備”,以傳感器無損檢測,可即時分析出蘋果的糖度、酸度、硬度、糖酸比等指標,并生成二維碼張貼于受檢蘋果之上,為消費者購買蘋果提供精準數據參考。
以“5G時代下的數字農業”為主題的中國(楊凌)數字農業大會,則圍繞“聚焦數字資源、引領智慧創新、促進產業升級、推動三產融合”等展開交流互動, 專家們以實例分析認為,在經歷了生物農業、化學農業、機械農業階段后,我國正探索邁進以信息知識為生產要素,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自動化、智能裝備應用為特征的現代智慧農業4.0時代。以種植過程公開化、勞力管理智能化、種植技術智能化、農業管理智能化為場景的新型農業模式趨勢漸成。AI+5G正在構建農業新生態,農業機器人、農作物監測、環境監測、病蟲害預測、資產盤點、生產監控等農業人工智能應用空間巨大。
剛剛開園的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是上合組織農業國際合作實訓基地。負責園區投資運營的楊凌農科集團董事長劉敏哲認為,隨著5G、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推廣以及大量年輕新型職業農民群體壯大,數字農業在我國的發展空間巨大,前景廣闊。未來數字農業的種植研究,重點是要抓品種創新,抓植物生長模型的建立,抓服務于水肥溫光氣的設施設備創新和系統的技術創新,由此才能拉長產業鏈條。
“數字農業的價值顯而易見,但難題短板也不容忽視。”慧云農業信息公司經理韋日輝等與會代表認為,首先是智慧農業開發的成本問題,以重要基礎元件傳感器為例,在2G時代,基于GPRS技術的傳感器終端用戶付出的成本約200元,在4G、5G時代,基于NB-TOT通訊協議的成本可降至50元,但其價格仍無法被普通農戶所接受。同時,因普及度不高,導致智慧農業軟件企業開發軟件成本居高不下,這也是限制行業規模化發展的瓶頸問題。其次是推廣困難,目前我國農業生產模式普遍為以家庭為單位的小型耕種模式,對智慧農業技術和軟硬件的接受程度普遍偏低。此外,巨大的人才缺口也制約了智慧農業發展速度。(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 毅 中國縣域經濟報記者 李彥東)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v26656.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