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在河北曲周取得了成效,但是張福鎖和他的團隊并沒有就此止步。他們走遍了大半個中國,扎根很多農村,讓一個個“科技小院”落地生根,全方位服務農民,培養農村人才。
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跟農民一道來解決他們的問題,“科技小院”里師生與農民的心越貼越近。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資源環境與糧食安全中心主任張福鎖:你在村子里面,你在生產一線,在農民地里了解他到底有什么問題,我們等于在生產里面找到了農民最需要解決問題的解決辦法。這個一做以后發現比在學校里面我們讀文獻、靠學術交流來聽一些學術問題來得更直接。
靠著“零距離、零門檻、零費用、零時差”四零服務模式,“科技小院”打通了農業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
北京市通州區永樂店鎮西槐莊村駐村第一書記江寧:農民種地基本都是憑經驗,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方式。自從“科技小院”來了以后,有預見性地給農民講一些知識,農民發現了病蟲害,盡早得到同學們的指點。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學生吳林靜:剛來的時候根據土壤、根據土質我們就選擇種番茄,之前他們懷疑這個村里從來沒有種過番茄,能行嗎?用了水肥一體化,又省工、又省時,種出來的番茄品質非常好,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入住小院的學生邊服務、邊研究,又從實踐中提升了理論水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資源環境與糧食安全中心主任張福鎖:農民從地里拿一片被蟲子咬掉的葉子就來找你了,你給我看看怎么回事,你又不能告訴農民說我不會,農民需要的不是你一個專業的知識,而是全面的知識。在生產一線沒有學校專業劃分的,他既需要農學、也需要植保、更需要土肥,讓他打破了原來專業的界限,真正地去學有用的知識來幫助農民解決問題。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學生吳林靜:學校里課本上的知識,我把它們全都應用在了地里,變成了我實際的操作,說實話有些問題我也回答不上來,但是我的背后是農大,可以去問相關的老師進行解決。
在“科技小院”,一批又一批的年輕科技工作者加入進來。10多年來,在全國建立的480個“科技小院”因地制宜、因人施策,覆蓋了135個農業產業,服務了全國近600個村。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資源環境與糧食安全中心主任張福鎖:我們學生他自己能夠親身感受三農、感受農業有多艱苦、感受到農民對科技的需求非常迫切,激發自己對三農服務的激情。我們小院里面已經畢業了600多個研究生了,90%以上都在涉農的行業里面工作。【來源央視網】